猶太裔英國畫家馬克·布魯伯格受雇于猶太復(fù)國運(yùn)動組織來到耶路撒冷,任務(wù)是用畫筆反映猶太移民在當(dāng)?shù)爻瘹馀畈纳顖鼍?。布魯伯格的妻子喬伊斯是美國人,心氣很高,雖然不是猶太裔,卻成了一個熱狂的猶太復(fù)國主義者。小說開篇就呈現(xiàn)了懸疑驚悚的暗殺事件:一個月色皎潔的晚上,布魯伯格騎車到一個阿拉伯村莊作畫,他支起畫架,先以炭筆在寫生本上勾勒周遭景物的輪廓,這時他看到兩個阿拉伯人并肩熱烈交談,然后消失在小路的轉(zhuǎn)彎處。二十分鐘后,山下的房屋里傳出喧嘩聲,月光下隱約可見一兩個白色身影。布魯伯格只顧作畫,兩小時后回到家里,與妻子匆匆云雨一番,仿佛是在不帶熱情地履行職責(zé)。他光著身子來到花園里。這時一個身著白色阿拉伯長袍的男子呻吟著從樹叢竄出來,抱住他一起摔在地上。陌生男子心臟上方有個刀口,渾身是血。他其實(shí)不是阿拉伯人,留著兩縷卷曲的邊發(fā),那是正統(tǒng)猶太教徒的標(biāo)識。布魯伯格夫婦就這樣成了拉比雅各·德·格魯特被殺的目擊者。
小說就由對這次暗殺事件的調(diào)查而展開……
喬伊斯提供的線索是“破案”的關(guān)鍵。她告訴警察,德·格魯特臨死前說了一聲“掃德”。那是一個名字,立即被英國警方視為嫌犯的名字。于是警方將全城叫“掃德”的人逐一排查,一個不能提供不在場證明的十六歲阿拉伯少年就被順理成章地拘留了。負(fù)責(zé)此案的英國猶太人羅伯特·克施警長很快與比他大好幾歲的喬伊斯生出戀情……
作者:(美國)喬納森?威爾遜 譯者:韓穎
喬納森?威爾遜已出版七部作品,包括兩部小說《密室》(Viking, 1994),《情殤巴勒斯坦》(Pantheon,2003,該小說將于2010由《四川文藝出版社》在中國出版),該書獲2004國家猶太圖書獎入圍作品,紐約時報(bào)年度杰出圖書獎, 巴恩斯-諾貝爾新發(fā)現(xiàn)圖書獎;兩部短篇小說集《舒姆》(Penguin,1993),《救護(hù)車在路上:陷入麻煩的男人的故事》(Pantheon, 2004);兩部關(guān)于索爾?貝婁的評論,及傳記《馬克?夏加爾》(Nectbook/Schocken,2007),該傳記獲2007國家猶太圖書獎亞軍。
威爾遜的作品發(fā)表在《紐約客》、《紐約時報(bào)雜志》,以及《最佳美國短篇小說集》,等。1994年,他獲得約翰-西蒙-古根海姆獎。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包括荷蘭語、希伯來語、意大利語、波蘭語、葡萄牙語及俄語。威爾遜任教于美國塔夫茨大學(xué),為“弗萊切修辭與辯論”教授,英語系教授,人文中心主任。